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在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电站 上千名建设者战低温斗冰雪 正文

在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电站 上千名建设者战低温斗冰雪

来源:旋欣头条   作者:休闲   时间:2024-03-28 17:43:53

原标题:在全球最大、全球千名海拔最高的最大最高站上者战水光互补电站 上千名建设者战低温斗冰雪

点位

甘孜州雅江县柯拉光伏电站

1月25日,农历正月初四,海拔清穿葛朗台甘孜州雅江县,水低温斗冰在海拔4600米的光互柯拉光伏电站建设一线,一辆辆拖挂车排成“长龙”将近150吨的补电组件与支架运上山顶,数十台打桩机将一根根基础桩打入地下,建设现场风声、全球千名吆喝声、最大最高站上者战机械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海拔烘托出火热的水低温斗冰建设场面。

柯拉光伏电站是光互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补电水光互补电站,总投资超53亿元,建设装机规模100万千瓦,全球千名首次将全球“水光互补”项目规模提升到百万千瓦级。

为实现今年建成投运的清穿葛朗台目标,1000多名建设者在春节期间坚守项目现场,抢抓施工窗口期,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掀起冬季施工热潮。

低温挑战

冰天雪地里给打桩机混凝土“盖被子”

电站所在的柯拉乡,刚下完一场大雪,夜里气温低至零下20摄氏度,给施工带来很大挑战。通往施工现场的“27道拐”交通道路,几乎被冰雪掩埋。运输车辆在路上排起长队,道路泥泞,车辆打滑抛锚是常态。

8时,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柯拉光伏项目部光伏工程组的罗义东和同事从营地前往施工现场。路程才走一半,他就大口喘着粗气。

9时,寒风肆虐,吹到脸上如刀割一样疼。“虽然穿着棉衣棉裤,戴着围脖棉帽,但我的手脚已经不听使唤了。”项目部送出工程组员工刘强国说,“平原地区3分钟能干完的活,在海拔4000多米需半个小时,不仅人难受,连机械都‘高反’到失效。”

项目部经理杨志伟冷得直搓手。来到柯拉项目现场后,他每天睡眠时间不足6个小时,“睡不着,容易醒。”他最近一直为低温的问题发愁。原本计划在入冬前打完53万根基础支架桩,受疫情和降雪影响进度滞后。入冬后,柯拉项目现场的气温越来越低。“在高寒高海拔地区施工,遇到这么低的气温,一般就停工了。”杨志伟说,为了在今年夏天用电高峰到来前投产发电,必须战低温斗冰雪,把施工进度条拉满。

挑战巨大。现场布置了100多台打桩机、空压机等机械设备,但因为气温太低、冬天含氧量更少,“要把打桩机打燃,光预热就得1个小时。”杨志伟叹了一口气,还得小心呵护这些设备,一旦受冻造成损坏,将直接影响施工进度。

怎么办?施工人员想出了给机械设备“盖被子”的巧办法。被子是特制的——里层保暖棉、外层防水布,每台设备盖一床被子,用来遮风挡雨。

电热毯也用上了。浇筑混凝土工序,如果气温太低,混凝土会像冻豆腐一样结构疏松,强度达不到要求。“为此,我们准备了很多工业电热毯,给混凝土保温。”杨志伟说。

为减少冰雪低温天气对施工的影响,柯拉光伏电站为光伏工程和送出工程的机械设备、升压站、塔基等均采取了保温措施,共使用棉被约3.2万平方米、工业电热毯7060平方米。

进度挑战

创造高寒高海拔地区施工先例

柯拉光伏电站项目工程量大,场址面积约16平方公里,由200多万块光伏组件、5000多台逆变器、300多台箱式变压器组成,规模为全球之最。如此庞大的工程量,建设期却不足1年。

当天中午,项目部员工林天、廖文武、杨文超在工地上匆匆用餐后,立即组织开展光伏组件铺设工作。

截至今年春节,柯拉光伏电站已完成基础桩施工44.3万根,总长约1329千米,是成昆铁路的1.2倍;完成光伏支架安装1.1万组,总重约7040吨,相当于17列8节编组动车的重量;完成光伏组件安装覆盖面积17.5万平方米,相当于25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目前,设备基础按计划有序推进,项目建设朝今年全容量并网发电的目标冲刺。

柯拉光伏电站项目开工即冲刺,自去年7月开工以来,上千名建设者平均每月坚守一线超过26天,最长的连续82天没有回过家。对于他们而言,项目现场就是另一个家。春节期间,他们将继续完成53万根光伏基础桩的施工,覆盖约16平方公里,创造大型光伏项目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冬季连续大规模施工的先例。

“光伏支架的基础桩,看着不起眼,却是以后光伏板的‘脊梁’。”杨志伟介绍,支架的基础桩每根最大承重达到7吨。柯拉光伏电站处于高寒高海拔地区,风力强、降雪多、昼夜温差大, 这意味着光伏支架要承受多种复杂的载荷,对光伏支架基础施工质量及其连接部件强度有着很高的要求。施工高峰期,建设者24小时内要完成7000根光伏支架基础、490组7兆瓦光伏支架、3640块超过7200平方米的2兆瓦组件安装。

“我们上千名建设者劲往一处使,锚定今年用电高峰前并网发电目标不动摇。”杨志伟说,全力以赴抢进度,预计春节后施工人员将达3000多人,2月底达到4000余人的最高峰,大家奋战最后几个月,确保如期投产发电。记者 李欣忆


标签:

责任编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