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欧洲文明如何塑造现代世界 正文

欧洲文明如何塑造现代世界

来源:旋欣头条   作者:焦点   时间:2024-03-29 04:55:12
欧洲史领域今年陆续有佳作问世,欧洲其中王加丰教授的文明《欧洲文明进程:贸易与扩张卷》与李宏图教授的《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尤为引人注目。《欧洲文明进程:贸易与扩张卷》是何塑快穿蜜恋:男神,离婚好不好侯建新教授主编的《欧洲文明进程》(16卷本)中的一卷,是造现2008年启动的“欧洲文明进程研究”课题的成果,也是代世王加丰教授长期从事的资本主义起源问题、欧洲中世纪形成的欧洲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问题的集大成之作。《欧洲文明的文明现代历程》是李宏图教授自2005年以来为复旦大学本科生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教材,也是何塑作者30多年来承担世界近代史与欧洲近代史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思考与总结。两部著作的造现出发点均是要阐释欧洲文明如何塑造世界的问题。《欧洲文明进程:贸易与扩张卷》前言中写道:“欧洲文明,代世或今天我们泛称的欧洲西方文明是一种扩张性的文明。从其中世纪的文明历史就可以看出,扩张是何塑它的本性,或者说它一有能力就进行扩张。造现纵观人类的代世历史,曾有无数的国家或帝国先后兴起或消失,强大起来的国家几乎没有不扩张的,但历史上任何国家的扩张都限于一段比较短的时间,特别是往往缺乏一种长期支撑扩张的文化,一些庞大的帝国经过几十年的兴盛后就变得有名无实,然后很快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只有西欧中世纪的文化,从开始扩张以来就似乎没有界限。”“但西欧进入美洲和东方各文明古国,不是一般的朝代更替,而是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资本主义时代,它做到这一点,从其外部条件看,是通过贸易和殖民来实现的。所以,西方如何利用这些条件,发挥自己的文化优势,通过贸易和殖民,既使自己也使这个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是本书讨论的基本问题。”《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后记中作者也坦陈想写的是“欧洲如何率先走向了现代文明,建立起了文明的社会,并在全球范围内示范其文明的样式”。然而为了回答欧洲文明如何塑造现代世界这一问题,两部专著的侧重点却各有不同。如果说《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讨论的是影响现代世界的欧洲文明是如何在17—19世纪形成的,它在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思想文化等方面显现出哪些特点,快穿蜜恋:男神,离婚好不好《欧洲文明进程:贸易与扩张卷》则选取贸易与扩张的视角,探讨中世纪以来的欧洲向全世界扩张的路径是什么,即欧洲塑造现代世界的途径是什么?它为何会形成这样一种扩张机制以及这一机制在各个阶段的特点。

《欧洲文明进程:贸易与扩张卷》,王加丰著

《欧洲文明进程:贸易与扩张卷》,王加丰著

《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李宏图著

《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李宏图著

一直以来,在欧洲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两希源头(希伯来与希腊)特别是希腊罗马因素被广为强调。侯建新教授在《欧洲文明进程》总序中指出,西方文明不能与古典文明混为一谈。“欧洲文明诞生于中世纪,它与古典文明之间不是衣钵传承关系,而是拣选、采纳为其所用的过程。而且欧洲文明采纳和改造的对象不单单是古典文明,还有日耳曼文化、基督宗教、以色列文化等。事实上,入住欧洲的日耳曼人是创生欧洲文明的主体,对该文明形成具有能动的主导作用。”他认为,如果将欧洲文明比作一座大厦,古典文明、以色列文明和基督教有如石块、沙砾等建筑材料,而建筑师则是西欧民族即日耳曼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贸易与扩张卷》将时间的上限定在9世纪,因为从这一时期开始,西欧部分地区才从日耳曼人入侵后的动荡与凋敝中恢复过来,农业和手工业开始复苏。西欧经由地中海和北海,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扩张,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古罗马时期的贸易框架。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四编。第一编讨论西欧在中世纪的扩张,这时期的扩张在航海技术上和法律制度上为“地理大发现”奠定了基础。第二编讲述欧洲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展开世界性征服活动的开端,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过程。作者指出欧洲的扩张性是一种体制,这种体制的形成有其内在外在的原因,同时也表现出独有的特点。第三编讨论欧洲近代早期为输出商品而争夺航线、殖民地、市场和原材料的竞争,这一竞争导致了资本原始积累,并在此前已有的基础上继续酝酿出进行全球扩张的技术和制度,为工业革命提供条件。第四编讨论工业革命以来西欧的贸易与扩张。西欧国家通过贸易与扩张征服和瓜分世界,现代市场机制的发展日臻成熟,工业与贸易在全球范围内扩散。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战后的非殖民化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也对欧洲产生了双重影响。

在笔者看来,《欧洲文明进程:贸易与扩张卷》一书最大的贡献之一是解释了前资本主义时代西欧扩张机制的问题。正如作者所言,“在我国读者的一般了解中,似乎西欧的扩张是从近代开始”。仿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经产生,就会自动进行扩张。作者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不仅是将西欧的贸易与扩张历史追溯到“地理大发现”的商业资本主义时期,更是追溯到中世纪时期西欧文明在东欧、东地中海、北非和大西洋岛屿的扩张。书中指出,到中世纪末,东欧成为西欧粮食和原料产地的趋势开始出现,即东西欧的分工开始出现。地理大发现后的东西方分工,不过是当时形成的东西欧分工的扩大而已。在东地中海地区,通过十字军运动,西欧确保了基督教在地中海上的优势,还建立了一些十字军国家,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殖民试验”,为之后在全世界殖民经商提供了经验。甚至包括他们在无力征服的城市建立租界的实践,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在北非,西欧人通过正常贸易、向当地政权提供保护获得贡赋、出租舰队或军队以收取租金和直接获取等方式从非洲获得黄金,并与之初步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分工体系。14—15世纪中期,随着大西洋四个群岛的发现,欧洲人在那里形成了一套不同于早期地中海殖民模式的移居模式,此种模式与后来欧洲人在美洲一些地区的殖民模式一脉相承。在扩张的同时,欧洲的对外贸易往来也从13世纪末之前的以阿尔卑斯山陆路为中轴线连接北海和地中海两个贸易圈的贸易路线,扩展到13世纪末北海到大西洋经由直布罗陀进入地中海的海上通道打通,对欧洲整个市场体系的发展意义重大。更为重要的是贸易过程中形成的贸易手段(汇票、保险、公债、复式簿记等)、技巧或制度和组织(建立“殖民地”和“租界”、合伙经营、开办公司和银行、组成商业联盟、进行商业教育)、法律保障(商法和海商法的形成、重商传统的形成)等,均为西欧此后向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奠定了机制性基础。毋庸置疑,贸易扩张常与武力征服齐至,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基督教化、日耳曼人向东欧的扩张还是十字军运动都伴随着硝烟与屠戮。只是武力扩张常见,而形成了一种作者称之为“持续扩张”的体制则为西欧文明所独有。

该书的第二个重要贡献是明确提出“地理大发现”的双重性问题,即“大发现”从组织、参与到支持者的层面都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携手完成的,他们在精神追求上也兼有人文主义与基督教的理想与热情。作者认为,简单地将新航路的开辟视为是一种资本主义扩张,无法解释为什么东方尤其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不走向扩张的问题。除了商业资本主义对利益的追逐之外,西欧封建主义对荣耀、土地和宗教的追求都是导致扩张的根本因素。而且从比较的视野来看,欧洲中世纪的阶级关系与中国封建社会不同之处在于,各阶层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比较固定,统治阶级不能随意加重剥削,故而扩张就成为解决国内矛盾的一种好办法。当然,这更关乎扩张的动机,最终使得扩张成为可能并完成的还是在第一编中集中阐述的那套扩张机制的完善与成熟。作者在这里总结为:1. 城市间和国家间的激烈竞争,菲利普·霍夫曼在《欧洲何以征服世界》一书中将此种竞争称之为“锦标赛模型”;2. 灵活的用人制度;3. 灵活的投资制度;4. 分配殖民成果的制度;5. 比较发达的契约关系。这套扩张体制此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表现出以自由贸易为主导的自由资本主义特征。大工业生产时代的到来使得工业不再依附于商业,扩大市场和原料产地的动力不可阻挡。及至19世纪70年代,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启,以西欧为核心的工业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和世界分工格局最终建立,在这一过程中受益的西欧诸国也凭借着武力征服与贸易扩张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

《欧洲文明进程:贸易与扩张卷》一书结构紧凑,文气磅礴。书中对每一核心问题的讨论均建立在详细的学术史回顾之上;在史料方面,几乎穷尽了中文学界的文献,同时还使用到较多外文资料。这些资料呈现出20世纪以来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者们在翻译和撰写资本主义起源和扩张问题上做出的不懈努力;尽管书中许多章节在上世纪90年代已成稿,整合进本书时未作太大修改(也许是因为作者认为他在观点上没有变化),但即使在今天看来,该书在中世纪后期欧洲在西非和北非的扩张、奴隶贸易的数量、威廉斯命题等方面仍做出了颇富创造性的研究;在理论性方面,作者不仅对马恩经典理论有深入理解与把握,还有着从经验研究中进行理论反思与总结的高度自觉。这种史论结合也构成了本书的一大特色。例如在论述新航路的开辟时,作者以欧洲对西非西部大西洋上四大群岛之一的加那利群岛的征服为例,梳理了西欧人对如何看待殖民,为什么有权侵略等问题的看法的变化过程,为我们了解早期殖民理论的形成和演进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起点。当然,如果有遗憾的话,该书在写作时原始史料运用略少可能是其一。殖民扩张尤其是地理大发现问题涉及语种众多(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荷兰语、英语等),资料庞杂,散落各处。而现在相关资料大量实现了电子化,其获取的便利程度非此前作者写作此书时所能比。此外,对照近年来出版的同样选择殖民扩张角度来书写欧洲史的《欧洲文明如何塑造现代世界》一书,后者在宏大历史叙事之中更多融入了对个体生命的关照,将殖民扩张过程中包括航海家、军事家、士兵、普通移民等行动者在内也纳入历史书写之中,可视为一种研究视角上的区别。

李宏图教授的《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一书将考察的上限定在了17世纪的英国革命,作者认为“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欧洲率先进入了‘现代’社会,形成了现代文明,这里‘现代’指的是一种历史的时刻,或时间段,在欧洲这一空间来说则是17—19世纪”。这一现代文明表现为:政治上建立了民主制度与民族国家;经济上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步入资本主义社会;在科学技术上,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发展有效防止了饥荒、促进了人和物的交换与流动,许多疾病被治愈,人类的平均寿命普遍提高等。欧洲文明是如何步入和经历这段现代历程的?这一文明的内涵是什么,对我们当下有何启示?带着这些问题,作者从英国革命、启蒙运动、法国革命、英国工业革命与工业社会的形成、现代工业文明的基本特征、19世纪的社会冲突及其化解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洲文明的历史命运七个部分展开了论述。

霍布斯鲍姆

霍布斯鲍姆

霍布斯鲍姆曾经提出过著名的 “二元革命论”,即在塑造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法国革命和工业革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一决定性表现在对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乃至世界格局等方面的影响上。然而提及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又不能不提及英国革命和启蒙运动在欧洲现代政治体制的形成和政治体制转型的观念基础上具有的重要意义。作为思想史研究的著名专家,李宏图教授在撰写英国革命一章时,将宪政史与思想史相结合,在对从詹姆斯一世继位后的独断专行,下议院组建特别法庭审判并最终处死国王,宣布建立共和体制,到克伦威尔去世后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最后议会发动“光荣革命”这一过程进行了简单的交代之后,将更多的关注放在了这一历史现象背后的政治合法性问题上。最大的合法性危机是1649年1月20日,在英国下议院授权组建的特别法庭上,副总检察长库克担任公诉人,对国王查理一世进行的审判。库克在起诉书中指控道“英国的国王并非一个‘自然人’,而是一个‘根据国家法律’受到委托的有一定权力限制的官员。因此,国王没有任何特权,‘不管你有多高高在上,法律在你之上’”。面对指控,查理一世反驳道:“我想知道你们凭什么权力把我带到这里。现在我要求知道是依据什么权力把我马不停蹄地送到这里,我说的是合法权力。”“英国从来都不是一个选举制的王国。国王是世袭的,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你们得告诉我你们传我来究竟有何依据,比起在座的审判我的所谓的法官,我更名正言顺地代表我的国家的人民的自由。因此我先要知道是依据什么合法权力把我送到这里,我才好答复,否则我无可奉告。”虽然这场审判最终以查理一世被判处死刑而告终,但是审判本身的合法性来源,包括控辩双方所争论的君主制是否能与人民的自由相兼容等根本性问题仍然悬而未决,而此时思想家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书中指出,在当时,有三种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即继承说、征服论和君权神授说。在这三种学说的解释框架下,君主的合法性均不容置疑。因此要对审判的合法性和共和的合法性进行辩护,就要从理论上建构起新的解释体系。而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洛克最终成功地完成了这一理论建构,他们提出了国家起源的另一种强有力的解释——社会契约论,以此论证了新政权的合法性。李宏图教授引用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蒙克的话道:“刀斧可以砍下君主的头颅,但唯有通过语言我们才能废除君主制。”由此英国革命也由此确立了现代国家的基础,即国家主权是一种非人格化的存在,人民的同意和普遍福祉才是政权合法性的来源。

传统的思想史研究长于概念考辨与逻辑解读。在《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一书中,在综合学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作者对包括文明、现代、欧洲化、人权、财产权、民族主义、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等概念均做了详尽的考察,这些考察建立在作者数十年潜心研究相关问题的基础之上。值得注意的是,该书的一大特点还在于其对国内外学界最新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保持关注,对大革命的情感史研究、书籍史研究、一战的记忆史研究、现代文明中的妇女权利等问题都有涉及,在第五章第五节和第六章第五节中专门探讨了工业革命的环境污染问题与19世纪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与治理问题。甚至在对工业革命和19世纪的社会冲突的分析中,进一步将视角下移,花了近一半的篇幅谈工人阶级的形成、生活水平、社会地位与诉求等问题,充分体现了作者一再强调的——“理解历史的主旨在于让人重新回到历史当中”,“文明推进的宗旨也是为了人”,“我们需要回到人的历史,清晰地突显这些鲜活的行动,并对此心怀温情与敬意”。作为一部高校本科通识课程教材,《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始终贯穿着作者对历史教育和通识教育最终目标的思考。对前者而言,历史不是简单的以史为鉴,使人明智,而是要确立起一种积极的“行动型史观”,要在理解历史背后的人的行动选择与博弈的基础上,自行去行动与实践创造历史的过程。对后者来说,历史通识教育强调的不是知识的铺陈,而是如何处理知识的方式。就是要在有限的课程中,把对历史学的理解,特别是它独特的对问题的提出和展开的方式,以及它的阐释方式,通过课程展现出来。当然,该书亦有缺憾。书中引用的许多国内外研究成果因为无法查找等原因未能添加注释,不便于感兴趣的读者按图索骥进一步查阅。此外全书的下限收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认为欧洲现代文明自确立以来一直在高歌猛进,但是到1914年突然进入了野蛮的战争状态,最终欧洲文明经受了这场考验,迎来了崭新阶段。然而正如作者在余论中所说,在文明与野蛮的决战中,二战无疑也应该是重要的一环,或是因为篇幅的关系,这一环节在书中未能有更多的涉及。

侯建新教授指出,随着冷战的结束,“欧洲学”的兴起和发展,欧洲已被视为一种多元一体的文化或文明;欧洲史也不再被视为欧洲各国史的总和,而是日益超越民族国家中心论,成为一部有机的、整体的欧洲文明史。这是国际欧洲史学界的新趋势。近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如何理解欧洲文明的多元一体,如何看待欧洲文明对世界的塑造对我们理解欧洲文明的核心影响力与诉求有重要意义。2020年9月“欧洲与欧洲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从总体上看,中国历史学界对欧洲概念和整体意义上的欧洲史的系统研究还不够重视。而今《欧洲文明进程:贸易与扩张》与《欧洲文明的现代进程》的出版,让读者看到我们的上一辈学人们如何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从整体意义上的欧洲出发去书写欧洲文明,探究其对现代世界的塑造。前已述及,两部作品在具体的视角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在笔者看来,二者在以下五点上是一致的:

首先,两部专著并非从欧洲文明的源头出发,而是从其对现代世界的影响出发去展开论述。二者都注意到欧洲文明内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在欧洲塑造世界的意义上,均选取西欧作为叙事的核心。其次,欧洲文明塑造世界的核心原则表现在:民主制度、政治理念、民族国家、市场经济、科学技术以及法律制度。第三,欧洲文明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产生了包括殖民屠戮、种族和阶级压迫、环境污染、贫困差距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和负面影响。第四,在全球文明视野中把握欧洲文明的进程和发展方向,将欧洲与美国做出区分。在此,麦克伦南关于追求财富的美国梦与追求生活质量的欧洲梦的区分也许具有一定启示意义。第五,从中国出发的欧洲史。两位中国历史学者带着对中国问题的现实关怀书写欧洲文明史,这样的欧洲史必然区别于欧洲或其他地区的欧洲史研究,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

沃勒斯坦

沃勒斯坦

沃勒斯坦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欧洲史书写热潮兴起之时曾经表示:关于欧洲史的书写,“我们的选择只能是有助于解答我们所希望解决的问题,以及有助于我们希望作出的选择。这样的一种选择在现实历史之外没有客观的基础。我们对编年史的选择本身就是历史过程的组成部分。”对欧洲文明曾经如何塑造现代世界,欧洲文明未来的走向的探讨必然是我们思考中国如何加入新的历史进程这一时代问题的必由之路。

标签:

责任编辑: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