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脱贫攻坚系列丛书书评:张陵丨硬骨头是怎样被“啃”下来的? 正文

脱贫攻坚系列丛书书评:张陵丨硬骨头是怎样被“啃”下来的?

来源:旋欣头条   作者:焦点   时间:2024-03-29 03:04:07

原标题:脱贫攻坚系列丛书书评:张陵丨硬骨头是啃怎样被“啃”下来的?

读任林举长篇报告文学《出泥淖记》

文/张陵

今年是决胜扶贫脱贫攻坚之年,报告文学写这个题材特别多,脱贫也出了不少优秀作品,攻坚丨硬骨逆世神劫深刻反映了现实生活,系列下讴歌中国人民摆脱贫困的丛书精神力量。作家任林举的书评长篇报告文学,就是张陵这些优秀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一部。作品以吉林省扶贫脱贫攻坚为线索,样被讲述了一群乡村第一书记们在吉林贫困地区一线辛苦工作,啃无私奉献的脱贫故事,生动塑造了新一代共产党人为老百姓谋幸福的攻坚丨硬骨形象。中国的系列下扶贫脱贫工作到了最后一公里,剩下的丛书都是“硬骨头”。吉林的书评情况也是这样,越到最后,张陵骨头越硬,攻坚越艰巨,对第一书记们的考验也越严峻。作品就是把目光聚焦在“硬骨头”上,写出了第一书记们所经受的考验,写出他们啃“硬骨头”的意志和决心,写出他们作比“硬骨头”还要“硬”的精神,破解一道道难题,攻克一道道难关那种精神。逆世神劫这些第一书记的形象,无论他们个性如何,面临的现实如何,最后都成了攻坚硬汉。因此,《出泥淖记》中的乡村第一书记都不一般,都是我们时代攻坚硬汉的形象。

这些骨头“硬”在哪里,为什么难啃。《出泥淖记》敢于直面乡村的矛盾冲突,真实写出贫困农村的现实,不是扶贫不到位,而是扶贫不断失败的现实。靠山村的土地不断沙化、碱化和板结,已经不适合农作物生长,有人为因素,更多的是自然界的力量。人为因素可以改变,自然力量却难以征服。慢慢地,这里也已经不适全人居住,扶贫工作在这里难度大效率相当低。五人沟村倒是个土地肥沃,资源充足的好地方,可是人不行,干群关系长期很紧张,得不到缓解。有些村子,但凡遭遇了一点不如意的事,就无端地骂当地干部,甚至一些贫困村的村民,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参加过违法砍伐国家森林,许多都有人受法律制裁成了失信人,无法得到政府的贷款帮助。这都是骨头“硬”之在。有许多硬骨头,还让人无从下嘴,一时半会儿还找不出什么好方法。这就是第一书记们面对的现实。

《出泥淖记》重要的不是写困难如何“硬”,重要的是写第一书记们意志品质更“硬”。只有这种“硬”才能“啃”下硬骨头。我们看到,作品中的第一书记的政治素质都非常高。他们没有一个人把贫穷的责任推给老百姓。他们认为,老百姓贫穷的责任说到底在我们党,在我们的干部。老百姓这些问题,说到底是基层党组织出了问题,干部们出了问题。这种认识和担当体现了第一书记们的政治品质。作品中的第一书记们都有一个调查研究的好作风。他们一进村,并不急功近利,着急出成果,而是沉下心来,一家一户进行访问,倾听农民的声音,调查农民的诉求,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有许多问题,看似简单,但坐在办公室里就想不明白,非得到人民群众当中才知道底细。如五人沟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老孙“入户”调研,老百姓都躲着,躲不开也不愿和他交谈,交谈了也不愿说出真话,说真正的问题。但他不放弃,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说点真话的人。才知道,他本人租错了房子。租到了与被处理的原村支书有关联的房子,让群众误以为,这个第一书记和原村支书是一伙人。作品写的第一书记都是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人。在政治坚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各显神通,找到工作的抓手,找到破解困局的方法。

《出泥淖记》中第一书记的思想基础,就是这样扎实,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体现了党的基层干部敢啃“硬骨头”的精神,也体现了新一代干部的智慧和能力。如五人沟村的第一书记老孙发现这个村原来的村支书利用权力,把村子里的什么好处都占为己有,慢慢形成了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社会关系,老百姓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敢不怒不敢言。因此,老孙的抓手就是把党组织建起来,恢复党员在人民群众的威信,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村山村则采取整体搬迁的方式来解决贫困问题。村支书和镇委书记把工作重心放在解决农民进新居的种种细碎问题,甚至连农民怎样上厕所也在管。从中央政策研究室司长位置下来龙泉村当第一书记的王平堂政策水平高,思想能力强,则从自己带头扫大街开始,凝聚村委会的战斗力,向心力,扭转村子的社会风气,让老百姓看到干部们为民办实事的态度,让老百姓愿意找干部们办事,从面改掉动不动就上访的习惯。民心的凝聚力强化了,扶贫脱贫工作就顺利展开了。和南村的第一书记金城杰在帮助有名的懒汉三兄弟度过生活困难的同时,重点在扶“志”上下功夫,让老百姓明白人穷志不能穷,才有幸福明天的道理。立了“志”,许多困难就迎刃而解。五十八村的第一书记李大伟,是供电公司的干部,对扶贫工作一点经验也没有,他就照着《驻村第一书记职责》规定办,热为村民办实带事。一件一件办,把事情办实,把实事办得让村民满意。村民把他当自己人,他好把工作理顺了。光东村的党支部书金英淑则抓住习主席视察东光村后的好机遇,创造条件,大量吸收人才回村创业。在日本的金君就是在她的感召下,来到村子里办大米加工业。杨丽娜也是被吸引来搞旅游业。许多在韩国找工的村民也回来了。乡村振兴搞得红红火火,经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台阶。在作家笔下的第一书记,都不是什么神通广大的人,也不是什么有特殊才能的人,他们都是普通党员,凭着他们一颗“人民至上”的赤子之心,用他们诚实的劳动,啃下一个一个硬骨头,开创了一个又一个扶脱贫攻坚的好局面。作品抓住了第一书记们身上的这种品质,展开描写,写出了他们的精气神,写出了他们的思想境界,挺立起他们的形象,从而精准地映衬出我们时代扶贫脱贫的时代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作品在讴歌中国扶脱贫攻坚战时,也体现了一种忧患意识。有一些不经意写到的细节也会引起我们思考。如第一书记动员村民做社会公益时,就会有人提醒,别的村子的第一书记为了给村民留个好印象,什么活都是自己干。还有的人提醒第一书记,在每年验收期间,多给村民发一些米面肉菜,免得村民说坏话,影响了考评。这就说明,还有一些村子扶贫工作不到位,不精准,有点走形式。这虽然不算是什么大事,但如果等第一书记走了以后,出现了农村返贫,这就是大事。作品这个思考,其实是很有前瞻性的。

《出泥淖记》写第一书记“啃”硬骨头。其实作家创作也是“啃”硬骨头。那么多人写这个题材,要出新很难。可是,作为一个优秀作家,必须追求新意。这就需要“啃”硬骨头的精神。作家充分发挥了自己写散文的独特优势,把重心放在写人,写人的与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关系,在其中透出人的精神。一般的报告文学通常是通过写事来写人,而《出泥淖记》则通过直接写人再说事。一般作家,心中先有报告,再有文学。而《出泥淖记》则是先有文学再有报告。一般人这样写会存在写作技巧和表达上的风险。不过,在对文学本质把控得很准确到位,具有丰富创作经验的作家来说,则可能是一种突破,传递出中国报告文学从“写什么”向“怎么写”推进的创新信息。

(特约作品,请勿转载)(张陵)

标签:

责任编辑: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