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59年,陈毅回到四川老家,夫人张茜那年37岁,气质非凡,风韵犹存 正文

59年,陈毅回到四川老家,夫人张茜那年37岁,气质非凡,风韵犹存

来源:旋欣头条   作者:焦点   时间:2024-03-28 17:18:48



陈毅元帅和夫人张茜

这是一张令人无比感动的照片,拍摄于1959年11月2日。毅回韵犹照片中陈毅元帅和夫人张茜走在家乡泥泞的到川家师不收徒gl小道上,两人穿着朴素,夫人凡风鞋子都是张茜质非最普通的布鞋,非常接地气。岁气不过,年陈那年照片中陈毅面露悲痛之色,毅回韵犹或许是到川在担心家乡落后的交通,希望能尽快改善。夫人凡风

反观一旁的张茜质非张茜,这年她37岁,岁气合适发型,年陈那年衬托出她非凡的毅回韵犹气质,可谓风韵犹存,到川家师不收徒gl她曾一度被称为“中国第一外交夫人”。众所周知,中国人骨子里有很重的家乡情结,一个人无论取得多大成就,都希望晚年能叶落归根。

陈毅也是如此,他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尤其对母亲充满了敬爱。1901年,陈毅出生于四川乐至复兴场张安井村,他从小就热爱学习,3岁开始背诵《三字经》,5岁可以读《千字文》。



但是,陈毅从7岁开始便离开故乡前往成都,开始了求学之路。从此之后,陈毅生平中只有两次回到故乡:第一次是1922年,陈毅留学结束回到故乡;第二次是1959年,陈毅时隔36年再次回到故乡。

尽管只有两次回到故乡,可陈毅对故乡的思念一刻也没有停止。1925年7月,陈毅将对母亲的思念写进了一篇名为《归来的儿子》的小事,后以曲秋的笔名发表在《小说月报》上。小说叙述了主人公鸿儿出远门未归,其母痛念之情。

显然,陈毅把对母亲的感情寄托在小说里,他说:“我心上有一个结,永远也解不开,这结便是我的薄命母亲打下的。”小说创作后,陈毅在行军打仗之余,一有空就拿出来看看,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一直希望能回故乡看看,可惜国家百废待兴,他需要担负的工作太多了。时间转眼来到1959年,这距离陈毅最后一次离开故乡已经过去了36年。当年10月29日,陈毅在出席苏联和平利用原子能科学技术展览会在成都地区展出的闭幕典礼后,于11月1日踏上了返回故乡的行程。

这一次回故乡,陈毅决定要充分了解家乡发展情况。11月1日刚吃过晚饭,陈毅不顾坐车的疲劳,连夜听取了乐至县委书记段建武的近期工作汇报,详细了解家乡群众收入情况,并作出重要指示。

第二天一大早,陈毅携夫人张茜便回到了故乡,当时已经叫劳动公社。陈毅和张茜在距离旧居很远处就下车,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始的那张照片。行走在泥泞的小路上,陈毅思绪万千,他们走了一湾又一湾,迈过一坎又一坎,终于来到旧居前。



陈毅元帅故居

偌大的旧居,当时只有幺叔陈昌信和妻子在里面居住。陈毅一看到亲人,格外高兴,连忙上去拉着两人的手说:“幺叔、幺娘,很多年没见了,现在我回来看你们了!”陈昌信也很高兴,他早就听说陈毅在城里当了大官,这次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于是,陈昌信向陈毅提了一个请求,希望能解决自己的户口问题,把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再把他调到县城机关当一名杂工。陈毅当场明确拒绝了,他说:“幺叔,这不好,别人会骂我的,这是搞特殊。您老人家千万要谅解我啊!”

陈毅又笑着说:“幺叔,你现在在公社吆(当地方言,意为赶)鸭子,吆鸭也是好工作嘛!我要赠诗一首,给你做个纪念:暮年当了鸭司令,为国为民表寸心。踏遍故里山和水,长竿一根系千斤。”



这次陈毅回故乡,恰逢一座石桥建成。当地干部提议将石桥命名为“将军桥”或者“元帅桥”,以此向陈毅致敬,结果立即遭到陈毅的坚决反对。陈毅说:“你们千万别这样做。我陈毅算老几啊,我看你们还是取名‘劳动桥’吧,劳动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陈毅这次在故乡时间很短,11月3日便离开了,之后他再也没有回过故乡。陈毅后来回忆时说:“我这次回来到处看了一下,感到是有很多变化。办起了各种小型工厂,修通了各区乡的公路,人民的生活也开始好起来。”



时至今日,关于陈毅最后一次返回故乡的故事,依旧在当地流传。谨以此文致敬开国元帅陈毅,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标签:

责任编辑: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