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休闲 >海南周刊 | 琼岛护猿有良方:强化科研与监测、修复改造栖息地...... 正文

海南周刊 | 琼岛护猿有良方:强化科研与监测、修复改造栖息地......

来源:旋欣头条   作者:热点   时间:2024-03-29 03:36:41

原标题:海南周刊 | 琼岛护猿有良方:强化科研与监测、海南护猿化科修复改造栖息地......

文\海南日报记者 王迎春 谢凯 图\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从7-9只到35只,周刊造栖这是琼岛运河行动40多年来海南长臂猿保护工作的成效,也是有良研监近3年多来海南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生动缩影。

成立监测队、强复改改造栖息地、测修栽种猿食植物、息地强化宣传教育……过去的海南护猿化科几十年间,在社会各界的周刊造栖共同努力下,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实现稳步增长,琼岛这群雨林精灵在霸王岭林区的有良研监居住空间变得越来越宽敞。

尤其是强复改自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海南以开放、测修科学的息地态度,通过加大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保护和监测力度、海南护猿化科建立联合科研平台、运河行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开展系列科普活动等,推动海南长臂猿种群恢复,为全球保护濒危物种提供了“海南经验”。

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斧头岭,海南长臂猿正经过人工设置的“绳桥”。

组建长臂猿监测队

在霸王岭林区,300余台红外线监控相机被布设安装在林间。被“寄予厚望”的它们,将为海南长臂猿个体识别保护工作提供影像信息与科研数据,这是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海南长臂猿保护和研究机制的重要一环。

在2020年海南长臂猿大调查活动中,调查组首次用无人机拍摄,为长臂猿栖息地进行3D建模,并通过录制长臂猿鸣叫的声音,探索建立长臂猿声音数据库,为接下来的长臂猿保护工作提供支撑。

海南长臂猿监测队队员李全金在记录长臂猿活动情况。

在科技设备进入广袤茂密的雨林前,为了揭开这一人类“近亲”的神秘面纱,一批又一批科研工作者和海南长臂猿监测队队员驻守在霸王岭深山。2005年,海南省霸王岭林业局和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共同组建海南长臂猿民间监测队,负责长臂猿监测任务。监测队队员们经常翻山越岭,闻声寻猿,记录数据,拍摄照片和视频,采集猿的粪便。

严禁偷猎行为、组织人员收缴村民猎枪、加大山林巡逻力度、在海南长臂猿活动区域周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近年来,为保护海南长臂猿及其栖息地,政府部门及相关组织付出了很多努力。

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自成立以来,邀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团队成立联合攻关课题组,聚焦长臂猿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栖息地保护、威胁因素等开展科研工作,有力促进了海南长臂猿保护。

据了解,该院目前已召集哈佛大学、昆士兰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的共19名国际知名专家组成理事会,汇集了国内外300多名生物学、生态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人才。

2020年11月,参加海南长臂猿大调查的队员在收集长臂猿的食物。

建设生态廊道改造栖息地

2016年5月2日,这是“绳桥”建成后的第176天,安装于树上的红外线仪器终于被通过“绳桥”的海南长臂猿触发。只见常年攀援于树间的长臂猿抓住绳索,“嗖”地一下便滑到了另一片雨林的树冠层,中国首段长臂猿利用人工树冠通道的影像被记录下来。

搭建“绳桥”源于2014年,一场超强台风让海南长臂猿C群活动的必经之地遭到破坏。对长臂猿这种依靠双臂行动的树栖动物而言,显然是个大麻烦,帮助海南长臂猿重建家园的工作随即启动。

2015年,海南林业部门及香港嘉道理保育机构在林区各处滑坡种下约1200棵本土树种的树苗,并用攀山级别的绳索为长臂猿架设起“绳桥”,帮助它们在被一条15米宽的浅沟隔开的生境之间移动。

帮助海南长臂猿跨越沟谷的绳索,能连接独立成片的“孤岛”雨林,扩大这些雨林精灵的活动觅食区域,而这只是人类为了恢复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所采取的保育措施之一。海南热带雨林生态廊道的初步形成,让碎片化的海南长臂猿栖息地变得更加完整。

除此之外,修复和改造栖息地也是护猿人发力的方向。自2002年起,海南每年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相关人员做好野外巡护监测工作,指导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签订社区共管协议书。2005年,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如今,随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潜在适宜栖息地被转化为现实栖息地,为海南长臂猿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海南长臂猿监测队队员完成监测任务后准备下山。

面向群众开展科教活动

物种保护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仅靠一小群人的力量显然不够,必须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每年的10月24日被定为国际长臂猿日,这个日子的设立是为了引导社会公众关注处于生存困境中的长臂猿。

2020年10月24日,海南举办“我爱长臂猿、我爱海南岛”科普知识决赛,目的在于增强社会公众保护海南长臂猿和热带雨林的意识,助推海南生态文明建设。

海南通过组织人员编写科普读物、举办知识竞赛、科学游憩等形式,推动海南长臂猿及其栖息地保护的科普教育工作顺利开展,越来越多人加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队伍。

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推出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台历》,介绍了海南长臂猿这一雨林旗舰物种。该台历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普及生态保护知识,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自然教育。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特别推出的《海南有猿》H5专题,融摄影图集、音频、数据新闻、漫画等多种报道形式于一体,真实生动介绍了海南长臂猿的一生,也为读者呈现了该物种的恢复之路。

除了从科普活动中了解这一雨林精灵,公众也有机会成为海南长臂猿保护队伍的一员。去年10月,海南长臂猿保护志愿者协会发布志愿者招募公告,号召更多人了解并加入海南长臂猿保护队伍。志愿者可参与海南长臂猿调查监测、野外科考,以及和海南长臂猿有关的科普宣传、自然教育等活动。(王迎春 谢凯)

标签:

责任编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