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匠心筑就盛世冬奥 正文

【地评线】东湖评论:匠心筑就盛世冬奥

来源:旋欣头条   作者:百科   时间:2024-03-28 20:55:03

原标题:【地评线】东湖评论:匠心筑就盛世冬奥

北京冬奥会赛程接近尾声,地评冬奥在过去的线东心筑十几天的比赛里,人们惊叹着屡被刷新的湖评[综英美]蛛联璧合奥运记录、回味着沉稳矫健的论匠健儿风采、更致敬着盛会背后的盛世无名英雄。

赛事之初,地评冬奥分布在北京、线东心筑延庆、湖评张家口3个赛区的论匠12个竞赛场馆,3个冬奥村、盛世主媒体中心等非竞赛场馆,地评冬奥[综英美]蛛联璧合就以惊艳世界的线东心筑基建速度和匠心独运的建造风格备受关注,数万名冬奥建设者们用匠心筑梦、湖评用匠艺强国,论匠为全世界呈现了一届精彩、盛世非凡、卓越的冰雪盛会。

他们昼夜前行,用披星戴月的坚守呈现中国速度。2015年7月,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第24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权;2022年2月,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让全球瞩目。6年时间,建设者们用“一刻也不能停”的速度抢工期、擂进度,12个竞赛场馆全部提前完工,3个冬奥村如期交付使用;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全线通车;“冰丝带”舞动神州,“雪如意”灵动八方……在海拔2198米的山顶上,在零下30多度的气温里、在区域坡度近70%的路面上,刻印下多少建设者热火朝天的奋斗和夜以继日的坚守,从新建场馆打下第一根桩,到如今场馆林立、服务冬奥,是一个个大国工匠们披着星光、沐着晨露,才让冬奥地标从蓝图变为现实。

他们攻坚克难,用逆流而上的勇毅贡献中国方案。办好冬奥会,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2016年以前,因国际技术封锁、参数标准不明,中国造不出一条合格的“冰状雪”赛道。为实现用雪自由,时年70岁高龄的秦大河,一肩扛起了“冰状雪”的科研攻坚,率领团队五年踏雪筑梦,高效储雪的技术难题被攻克。“冰丝带”所采用的正交双向马鞍形索网屋顶设计,破解了高钒密闭索“卡脖子”技术;“冰立方”里的“水冰转换”“一馆三温”解锁了“绿色办奥”的科技密码。在规划中时时注重创新,在建设中处处体现匠心,冬奥场馆建设的“中国方案”必将在百年奥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精益求精,用毫厘必纠的严谨书写中国范本。1800平方米,是一块标准冰场的大小;2毫米,是冰场里任意3平方米内的最大高度差。在制冰师韩志诚眼里,冰场上任何外在条件对比赛成绩和运动员安全来说,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制冰的每一步,都要精确到毫米乃至微米,确保冰面光洁如新无缝隙。在“雪游龙”赛道上,钢架雪车项目运动员殷正头戴“游龙虎冠”头盔,似猛虎下山、全速驰骋,刮起了一股酷炫的“中国风”,精确到毫米的“定制款头盔”,让我们看到了匠人的专注和巧思。而在“同心”奖牌的设计制作过程中,一次次雕刻、打磨、焊接、喷砂的过程,不仅刻下了匠人们精湛的技艺,更包裹了一层匠心。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匠心精神的背后,是笃志钻研,是凝神深耕、是沉潜用心,是在分与秒的流逝中致敬历史、传承文化。冬奥即将闭幕,逐梦永不止步,让我们用“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和“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稿源:荆楚网

作者:黄青青 (宜昌五峰)

标签:

责任编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