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血火鏖战》:勾勒反“围剿”斗争历史画卷 正文

《血火鏖战》:勾勒反“围剿”斗争历史画卷

来源:旋欣头条   作者:娱乐   时间:2024-03-29 01:20:50

勾勒反“围剿”斗争历史画卷

■王建强

毛泽东同志指出:“十年的围剿红军战争史,就是血火一部反‘围剿’史。” 这是鏖战灵鬼笔录从土地革命战争的全局和主体上说的。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勾勒反“围剿”,主要指从1930年10月开始的反斗,中国工农红军依托苏区,争历为反对蒋介石国民党军统一发动的史画,妄图消灭红军和摧毁苏区的围剿大规模进攻而进行的作战。它既区别于此前各根据地反一省国民党军发动的血火“进剿”、反二三省国民党军发动的鏖战“会剿”,也区别于1934年10月后,勾勒主力红军进行的反斗长征,以及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争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的史画历史,是围剿灵鬼笔录这段历史中最具代表性、也最为波澜壮阔、最为惊心动魄的篇章。王新生的新作《血火鏖战——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中共党史出版社),正是这样一部反映这段历史的作品。

20世纪30年代前期,各苏区和红军遂行的反“围剿”作战,激烈、残酷,既有辉煌的胜利,也有严重的挫折,对中国革命战争形势有着深远影响。首先,反“围剿”作战消灭了成千上万的国民党军,粉碎了国民党军消灭红军、摧毁苏区的企图,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统治,使红军和苏区获得迅速发展。其次,在反“围剿”中,红军由游击军发展到正规兵团,由游击战发展到正规战之运动战,解决了“打什么仗”的问题。与此同时,在作战中形成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和红军的全部作战原则,解决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怎样打”运动战的问题。为适应运动战,红军还开始了初步的正规化建设,探索了“军怎么建”的问题。再次,通过反“围剿”,中国共产党人提高了把握中国革命战争特点和规律的能力,培养了一大批有着丰富斗争经验的革命者,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在土地革命战争史的论著中,相较于武装起义、长征等专题的研究和宣传,学界专门就苏区和红军反“围剿”,特别是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展开系统论述的著作相对较少。王新生精准地选取了这一主题,在一定程度上使土地革命战争史领域的研究更为均衡。

该书以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为主要内容,但不是单纯就事论事,而是对中央苏区反“围剿”有影响的因素均巧妙地进行了交代。从纵向看,书稿从“朱毛红军的崛起”写起,使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战争有根有源。从横向看,书稿在讲清中央苏区自身斗争情况的同时,以浓重的笔墨记述了中共中央政策的转变,特别是共产国际的影响,使得对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胜败因素的考察更为全面、深刻。此外,该书对反“围剿”战略方针的争论过程,以及战前部署、作战进程等都进行了详尽介绍,还对红色秘密交通线、红军无线电通信等也进行了必要的交代,使得反“围剿”战争的面貌更为多元。

学习、研究和宣传革命史、党史、军史,能够客观、辩证地分析看待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经历的曲折,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只有讲清这些曲折,才更能体悟革命斗争的艰辛,才更能体悟共产党的伟大,才更能懂得今天辉煌成就的来之不易,才更能激发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勇气。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的这4年,恰恰是正确与错误纠缠交织、斗争激烈、贯穿始终的4年,这是这段历史的鲜明特征之一。其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和红军领导人,与要求红军打阵地战、攻坚战等“左”倾错误领导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此,毛泽东受到打击,一度离开了红军的领导岗位。“左”倾错误推行的恶果,是鄂豫皖苏区、湘鄂西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然而,失败的实践和血的代价,从反面证明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运动战思想的正确,为党和红军积累了深刻的教训,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书稿详述了“左”倾错误产生的根源、演进、危害等,突出了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深刻剖析了中央苏区反“围剿”从辉煌胜利走向惨重失败的曲折历程。

历史本身是严肃的,但历史的叙述可以是生动鲜活的。通读本书,可以看出作者在叙述方式上的用心良苦,特别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在事件叙述中穿插了人物介绍。作者在以历史事件为主线展开叙述的同时,不时关联起对历史人物的介绍。而且,这些人物介绍又自然回转到对历史事件的叙述。这种叙述方式,不仅给人带来流畅的阅读体验,还让这部史实著作因对人物的鲜活描绘,变得更加可感可亲。二是在清晰叙述史实的基础上,适时增加几句议论或感想。比如,批评赣南会议决议,无视敌我力量对比,把敌人看成是“泥捏”的,“一碰就碎”;把发展根据地当“吹糖”一样容易。这些延伸的文字,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标签:

责任编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