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乡村振兴在青海】大学生“牛倌”,振兴家乡的“生力军” 正文

【乡村振兴在青海】大学生“牛倌”,振兴家乡的“生力军”

来源:旋欣头条   作者:娱乐   时间:2024-03-28 19:38:04

原标题:【乡村振兴在青海】大学生“牛倌”,牛倌振兴家乡的乡村兴家乡“生力军”

拉玛加和他的牦牛。摄影:程宦宁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黝黑的振兴修仙后我穿回来了脸颊,清澈的青海双眸,运动鞋上沾满泥土。大学初次见面,生振生力这是牛倌拉玛加留给记者的印象。

1992年出生,乡村兴家乡今年刚好30岁的振兴拉玛加是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措池村人,父母都是青海地地道道的牧民。2017年从西北师范大学毕业后,大学拉玛加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生振生力机会,选择回乡创业,牛倌修仙后我穿回来了当起了“牛倌”。乡村兴家乡

大学生回乡养牛?起初,振兴这个消息在村里炸开了锅。一个好不容易跳出牧区的大学生,为何又回乡村生活?

“草原的孩子就应该留在草原,如果年轻人都走了,那么家乡谁来振兴?”拉玛加是个心思细腻的男孩,上大学的时候,每逢寒暑假回家,他都会仔细观察家乡,往往越看心里越难过。“城市越来越漂亮、越来越现代化,而家乡却缺乏活力生机。”

措池村,地处长江源头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天河源野生动物保护核心区,总面积约2124.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650米,是海拔最高的纯牧业村之一。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在雪域高原吹响,带着“振兴家乡”的这份热情,拉玛加毅然决然地选择回乡。

在外见过世面的拉玛加一开始也考虑过很多项目,但是最终还是被自己一一否决。

“我们有大容量的草场,有生态的优势,有种源禀赋,而且牧民天生就是养牦牛的好手。”几经思考拉玛加还是决定拿起“牛鞭”干“老本行”。

拉玛加知道“单打独斗”成不了大事,村里牧民居住分散,草场零散,养牛效率不高,只有将牛羊、草场整合起来,推动规范化、规模化养殖,搭建大学生和牧民的交流平台,才能把家乡的牦牛养殖做大做强。

下定决心,拉玛加立刻行动起来,挨家挨户去找合伙人,在他的一番努力下,22户人家,共筹集70多万元。“合作社+牧民”模式的鼓声湖生态畜牧专业合作社成立。

虽说从小在牧区长大,但所学专业不是养殖,拉玛加养牛几乎是从零做起,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喂牛、洗牛舍、除粪便、医治牛病……不懂养殖和疾病防治知识,他就把养牛的书通通买回来自学;没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他就去请教兽医、专家、能人,不断积累经验,持之以恒地钻研技术,现在拉玛加也算是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了。

在拉玛加的影响下,村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纷纷摩拳擦掌,“入伙”进来。

“现在我们的团队有9个大学生,从管理到经营再到销售,我们各展所长,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为合作社发展提质增速。”拉玛加自信满满。

今年31岁的桑周文加就是其中之一。桑周文加学的是兽医专业,从学校毕业后就加入到了合作社,专门负责为牦牛“看病”。

桑周文加说:“这片土地养育了我,现在我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让家乡变得更好,我感到很自豪。”

合作社在大学生“牛倌”的经营下,逐步壮大,这也让全村人看到了新希望。

2019年夏天,鼓声湖生态畜牧专业合作社转变模式——“合作社+牧民+村集体经济”。120户牧户加入合作社,3万公顷草场,1015头牦牛,让这群年轻的孩子有了更大的平台和大展拳脚的机会。

“今年,我们打算出栏80头牦牛,预计收入有100万元,每户可分红8000多元,未来我们效益会一年比一年好。”谈起发展拉玛加充满信心,“我坚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不久的将来,家乡将是另一番模样。也希望更多有想法、有能力、有勇气、有担当的年轻人回乡创业,投入到我们的‘大家庭’和乡村振兴中。”(程宦宁)

标签:

责任编辑: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