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百科 >海南周刊丨一代“鬼才”黄永玉 正文

海南周刊丨一代“鬼才”黄永玉

来源:旋欣头条   作者:知识   时间:2024-03-29 09:29:21

原标题:海南周刊丨一代“鬼才”黄永玉

黄永玉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春潮》(1961年)

给汪曾祺小说插图

《风车和我的鬼才瞌睡》(1947年)

给沈从文《边城》插图

《于翡冷翠》 (1991年)

近日,北京画院举办了“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展”,海南黄永展览以线性的周刊Ըʥ时间逻辑方式精选了老先生200多幅从上个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各个时期的木刻作品,完整地展现了这位96岁的丨代大艺术家为中国现代版画艺术发展所做出的成就与贡献。同时展出的鬼才还有黄永玉各个时期创作的木刻原版,让观者从中感受其多彩的海南黄永艺术人生。

黄永玉先生在中国美术界风云榜中可谓是周刊声名显赫而又颇有“故事”的人物,也是丨代众口皆碑的“鬼才”与永葆童心的“老顽童”。

画坛不老的鬼才传奇

黄永玉先生1924年出生于湘西凤凰,土家族人,海南黄永自小聪慧过人,周刊13岁时辍学后就拿起画笔离开家乡,丨代辗转于福建、鬼才上海、海南黄永台湾、周刊香港等地谋生,Ըʥ经历过战乱与流浪、漂泊的一生。他少年时代深受鲁迅先生倡导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影响,靠着木刻家野夫的《怎样学习木刻》一书刻苦自学,14岁时就发表了第一幅作品,16岁时就能凭画画养活自己。年仅22岁时其作品就得到文学家汪曾祺的格外赏识,称他为“小天才”。

上世纪40年代,他为各种文学作品和报纸杂志创作的木刻插图及一些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获得如潮好评,尤其是其为童话、寓言故事和表叔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所创作的插图作品更是名噪一时。

这位曾任瓷场小工、中小学教员、剧团美工、报社编辑、电影编剧的奇才于上世纪50年代受邀回北京中央美院参与版画系筹建工作。其后,他不负众望,推出《齐白石肖像》(94岁的白石老人兴奋地在画上题款)、《阿诗玛》《春潮》《森林小学》等脍炙人口的木刻佳作。

上世纪70年代初,饱受“文革”冲击的他又因一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猫头鹰”彩墨作品被当作“黑画”榜首成为大批判的焦点。

1980年代,他打破传统套路,剑走偏锋,以排山倒海之势推出惊艳美术界的“彩荷”系统,接着笔锋一转又弹出“妙话妙画”的《永玉三记》三本札记,以一图一说的诙谐幽默、风趣调侃方式把玄奥的哲学命题、深邃的人生哲理变为一个个令人忍俊不禁的现代版“寓言”。余兴未尽之时还玩起邮票设计、具有艺术与商业双重价值的“酒鬼酒”包装设计等等,一时传为佳话。

上世纪90年代,已届67岁的他索性重启艺术之旅,背起画具,以巴黎为起点画到意大利,最后还出版了图文并茂的《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一书。也许是“荷缘”情未了,1997年他相中了北京通州的野趣,不惜工本建造了一个占地八亩、具有东方园林之美的“万荷堂”,在此观荷、诗画会友、撰文、画画,还养了几只大狼狗相依为伴,将生活与艺术变为一道令人欣羡的风景。

更为可贵的是,已逾耄耋之年的他仍旧是“弄潮儿”,穿着拉风,出入斜戴深色贝雷帽、叨一支名贵的烟斗,开着名牌跑车,种种标志性的“范式”成为画坛不老的传奇。

木刻是他艺术的根

近四十年来,黄永玉先生基本以水墨创作为主旋律而影响深远,以致于人们及评论家都忽略了他在中国新兴木刻领域的成就及价值。然而,诚如他在画展“入木八十年”自述中所指,木刻是他艺术的根,是他视觉体系中的压舱石。

如果说上世纪40年代他的木刻艺术是其历经旧时代的苦楚、烽火岁月颠沛与抗争、向往新世界诞生的见证,那么上世纪50年代大量的优秀作品则是其个性艺术语言与中国传统水印木刻艺术深层次融汇转型的重要里程碑。尤其是《齐白石肖像》《阿诗玛》组画的形式与内涵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前者以质朴平实的语言向这位饮誉海内外大师的崇高致敬,后者则以优美温婉的艺术神韵对传统艺术精神的回望。

进入上世纪60年代,黄永玉先生不断拓展木刻艺术的审美维度,将传统线性木刻语言与西方抽象构成元素进行整合,《春潮》《花城》《葫芦信》等作品是这一时期完美的诠释。其凸显了视觉张力、浪漫的戏剧性冲突美学与传统形神兼备艺术精神相结合的理性回归。

可以说,黄永玉先生的木刻艺术构建了天真质朴、幽默风趣、清新俊朗的独特风格。每一刀一刻不仅是其饱经沧桑的阅历与内心丰富情感的结晶,也是其强悍的毅力、善良的心灵在淡然中看透世事与人生的真实写照。

缘于其特殊的人生际遇,黄永玉先生的木刻既不同于延安革命生涯中成长的版画家那样带着“匕首的锋芒”与号角式的战斗力,也不像国统区的版画家那样醉心于纯艺术形式的探索与自我内心情感的宣泄,更与新中国成立后学院派讲究源流与传承、法度、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有别。他以其过人的天赋,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勇于创新,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场景中发现并淬炼与之相对应的艺术符号,并在反复实践中大胆地将中西艺术精华与现代漫画手法巧妙地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面貌与多元的创作格局。

一生两支笔

纵使是其“荷花”与“人物”彩墨画系列,酣畅淋漓的笔墨语言中不乏木刻艺术中放刀直取、简约劲秀的美学特质。他巧妙地将木刻的理性思维与中国画浪漫的写意精神深度糅合,从而迸发出鲜活而又绵延的力量。

被画坛誉为“鬼才”的黄永玉先生有两支笔,一支是文笔,一支是画笔。他能文、善画,更是个越圈的“玩”家,这种不按常规出牌的“玩法”,恰恰给这个红尘世间带来少有的通透。他不止一次地表示,文学在他的生活里是排在第一位的,第二是雕塑,第三是木刻,第四才是绘画。虽然有曾任中央美院版画系主任、中国美协副主席、意大利总统颁发的最高司令勋章、文集获2003年畅销书等诸多殊荣,他始终淡然处之,荣辱不惊。

90岁时,他在国家博物馆举办大型回顾展,当观众好奇地询问他为什么如此高龄还保持着充沛的创作欲望时,他狡黠地说:“我说不出什么道理,人要活着总要对得起这三顿饭,我只会画画和写些东西”。

禅语般机智的回答与他众多幅囧态百出的自画漫画像一样,道出一个朴素的道理——看透人生才是最高的智慧。(王家儒)

标签:

责任编辑: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