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百科 >中外记者行走凉山 找寻脱贫“秘诀” 正文

中外记者行走凉山 找寻脱贫“秘诀”

来源:旋欣头条   作者:探索   时间:2024-03-29 03:52:27

原标题:中外记者行走凉山 找寻脱贫“秘诀”

境内外媒体深入凉山州进行采访。秘诀本报记者衡昌辉摄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统一安排,中外找寻9月10日至11日,行走无上地球人37家中外媒体记者深入凉山州甘洛县、凉山越西县、脱贫喜德县集中采访。秘诀一路走、中外找寻一路看、行走一路问,凉山记者们用手中的脱贫笔、话筒和镜头,秘诀记录下这片土地上的中外找寻巨大变化。□本报记者侯冲

看新村 看了新房看旧房,行走感觉变化非常大

9月10日13时,凉山甘洛县蓼坪乡清水村,脱贫远眺村民王长海的住房原址,不少记者傻了眼。

泥土房掩映在一人多高的野草中,只有一条泥巴路通向房屋。当天正在下雨,路面泥泞湿滑,无上地球人前往泥土房的路上,一名女记者摔了一跤。走进屋内,光线昏暗,传来一股浓重的霉味。

“这是火塘,平常生火做饭的地方。这是卧室,边上是牛圈。”看到有记者表示不解,蓼坪乡党委书记木来布达解释,这间屋子是人畜混居。

离开王长海的旧房,车程不到10分钟,就到了清水村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在这里,记者们见到另一番景象。房屋外墙仍是土黄色,但构造早已换成钢筋水泥,安全牢固;屋顶和墙壁上随处可见充满彝族风情的纹饰;聚居点全部是水泥硬化路,健身器材一应俱全。

“新旧房屋一对比,感觉村民生活变化非常大。易地扶贫搬迁,最能体现中国脱贫攻坚难度。”日本广播协会中国总局记者大山吉弘感慨,中国政府一直很关注贫困群众,扶贫力度很大。通过这次采访,更加坚信当地有信心、有能力摆脱贫困。

参观甘洛县海棠镇徐家山村易地扶贫搬迁新房时,德国电视二台记者岳悟福仔仔细细把楼上楼下转了个遍。得知房主谢木留目前养了近100只羊,年收入可达三四万元,岳悟福竖起大拇指,“房子质量好了,生活质量也好了。”

新加坡联合早报重庆特派员王纬温十分关注甘洛的“三建四改”项目。“三建四改”即通过建庭院、建入户路、建化粪池,改水、厨、厕、圈,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王纬温认为,“三建四改”项目凸显了扶贫工作的普惠性,极大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

看产业 苹果基地用上5G,让记者们眼前一亮

记者们探访清水村蔬菜种植基地时,正遇到10多名村民在基地里采摘卷心菜。基地负责人高宋良介绍,1080亩的蔬菜基地去年投产,种有白菜、莴笋、红萝卜等,去年提供180个就业岗位,人均月收入2000元。

“这里山长水远,怎么把农产品运出去呢?产业做得再大,如果没有销路,是难以持久的。”在菜地里转一圈后,香港有线电视记者王宝荧道出心中的疑惑。

高宋良介绍,他是绵阳一家蔬菜种植企业负责人,销售渠道用绵阳公司的,统一发货到成都,再从成都集散运往全国。

凤凰卫视记者黄达亮认为,到蔬菜基地务工,很好解决了搬迁群众后续增收问题。

在越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大瑞苹果基地,硕大的“5G”字样让记者们眼前一亮。走进产业园展示大厅,大屏幕上闪烁着苹果基地内实时画面,同时还显示土壤PH值、湿度、盐分等数据。“苹果基地内遍布摄像头、监视器,通过5G通信技术,在手机上完成水肥一体化操作。”园区负责人曾金介绍,苹果基地今年8月第一次产果销售,主要销往珠三角地区。

除观察采访外,更有深入思考。“一路走来,我发现大凉山交通顺畅,风景优美。”香港经济导报社长助理、北京办事处主任邢宝华说,“我看到了异乡的文化。凉山有千姿百景、百态人文、十足风情,可以发展旅游扶贫产业,让凉山的美景热起来,带动当地群众脱贫增收。”

看教育 听读书声看培训课,感受教育的力量

9月11日14时,越西县文昌中学,记者们刚到校门口,便听到从校内传来的朗朗读书声。没有打扰孩子们上课,记者们在教室外拍了一些镜头。

“学校有多少贫困家庭学生?”“他们上学是否需要支付费用?”围着文昌中学校长沈德平,记者们争相提问。

沈德平介绍,全校3317名学生,贫困户学生1002人,学生们的学费、住宿费、教材费全免,住校生每人每年补助1700元生活费。

日本共同社记者竹内健二被学校硬件设施所吸引。站在文昌中学9年级8班教室内,看到老师正用一块大屏幕讲解方程式,竹内健二指着屏幕悄悄说,在日本他的家乡,都没有这么好的教学设备。“教得认真,学得认真,让人感动。”

黄达亮跟同行们分享了她的采访经历。文昌中学初三学生沈子尼布木告诉她,一定要考上高中。“教育改变了很多人的思想,孩子们知道只有读书才能给家庭带来更好的变化。”

从文昌中学出来,两个小时后,记者们来到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

蒙蒙细雨中,一场关于山区河流减灾原理和技术的培训课程,正在村委会前的广场举行。这是小山村农民夜校课程之一。迄今为止,这个专门向村民开设的夜校已办了近5年。

喜德县委副书记、县长黎平介绍,夜校一般会根据村民诉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普通话教学、技能培训等。“比如电焊培训,在农民夜校培训合格后可拿到焊工证。有了证件,村民外出务工月收入甚至可以过万元。”

听了黎平的介绍,瑞士新苏黎世报记者米乐点赞:“这可能是他们(村民)人生中第一次走进学校,夜校给他们提供了很多培训和就业机会。”

不少境外媒体记者表示,通过深入大凉山采访,对中国正在进行的脱贫攻坚工作有了更细致、更深刻的理解。韩国京乡新闻社北京记者站站长朴银庆的采访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采访内容。在她看来,像凉山这样同时搬迁这么多人,在其他国家是难以完成的任务,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

“2020年是中国政府提出的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朝鲜劳动新闻记者袁钟革认为,两天采访足以一窥凉山乃至四川省、中国的脱贫攻坚工作。“从新居、产业再到教育,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这里(大凉山)一定可以取得脱贫攻坚最后胜利。”(记者 侯冲 衡昌辉)

标签:

责任编辑: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