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大美湿地 在水一方 正文

大美湿地 在水一方

来源:旋欣头条   作者:探索   时间:2024-03-29 03:31:44

在黄河湿地大荔段,成群的湿地水方鸟儿驻足休憩(资料照片)。  记者 肖晓良摄

沣河生态湿地公园(资料照片)。  记者 肖晓良摄

湿地,湿地水方被誉为“地球之肾”,大美与森林、湿地水方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自然生态系统,大美在涵养水源、湿地水方调节气候、大美改善环境、湿地水方固碳、大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水方是大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1月28日,湿地水方记者从《国际湿地公约》官方网站获悉:自1970年以来,大美全球超过35%的湿地已经退化或丧失,其速度是森林的3倍。

湿地消失和退化的趋势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2023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主题被定为“湿地恢复”。我国对湿地的保护修复建设在不断提速:2016年我国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对全面保护湿地、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作用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202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以下简称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以法律形式为湿地整体性保护修复保驾护航;2022年10月,《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发布,明确了我国湿地保护的三更桃花鼓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和重点任务……

陕西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陕西特殊的湿地特点和分布规律。根据湿地保护法对湿地的定义,结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地类数据,陕西湿地面积30.81万公顷,约占国土空间的1.5%。经过多年努力,全省已建立以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为主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4处、国家湿地公园43处、省级重要湿地55处,初步形成分级分类保护、多种形式互补的湿地保护模式。

■ 展现诗情画意

冬日里,群山环绕的古仙湖水库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熠熠生辉。每片水域,因人因鸟,生机勃勃,呈现一幅幅诗意画卷。

“平利古仙湖国家湿地公园于2015年12月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开展试点建设,总面积1276.45公顷,其中湿地面积558.32公顷,湿地率43.7%。”平利县林业局局长詹杰说,“我们坚持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陕西平利古仙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以环境改善为核心、保护恢复为手段、基础建设为载体、宣传教育为突破,全面推进湿地公园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

试点建设以来,平利县共申请专项资金819.25万元,整合财政资金5970万元,在湿地公园区域实施饮用水源保护、湿地植被恢复、河堤绿化、鸟类栖息地营造、小微湿地等生态工程,恢复植被2273.7亩,营造鸟类栖息地56亩、小微湿地3.9亩、防护林带9.07公里,绿化河堤13.56公里,拉设防护围栏6.05公里,搬迁古仙湖上游住户39户,聘请12名周边群众担任湿地公园巡护员,与周边龙头、秋河、铁炉等村和社区签订共建共管协议,共同守护湿地,有效促进了平利古仙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日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2022年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结果,平利古仙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验收。

近年来,陕西湿地公园建设成果喜人:2022年,我省高质量完成了当年国家湿地公园疑似违建图斑排查整改工作,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通过数量全国第三,西安田峪河、礼泉甘河、韩城澽水、临渭沋河、平利古仙湖和汉阴观音河6家国家湿地公园全部通过国家验收。

湿地保护修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通过各级政府多部门合作和吸引社会公众参与,众多的湿地公园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我省湿地保护和恢复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近年来,陕西坚持“保护为主,利用为辅”原则,充分发挥湿地公园在扩大湿地保护面积、恢复退化湿地、开展科学研究、科普宣教等方面的示范作用,不断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产品的需求,让湿地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绿色的好去处。

■ 结出富民“金豆豆”

1月19日,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大荔段内,享受“冬日假期”的候鸟们正在嬉戏、觅食,婀娜的身姿给壮美的黄河湿地增添了几分别样的生机。

“保护区内有野生鸟类150种,是陕西省鸟类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区域。”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相关负责人程铁锁告诉记者,“入冬以来,特别是今年春节期间,湿地生态景区成为游客户外休闲的热门选择,不少摄影爱好者也陆续到访,用镜头捕捉生态之美。”

近年来,走进湿地、亲近大自然已成为许多人热衷的生活方式,也是旅游休闲的新亮点。程铁锁告诉记者,沙洲氤氲、河湖纵横、候鸟齐飞、芦苇摇曳……湿地旅游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绿色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我们在发展湿地旅游时,始终将保护环境放在首位,让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带动湿地生态经济发展,也让湿地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助力环境保护。”他说。

近年来,我省加强湿地保护修复,不少湿地不仅恢复了往日的美丽,还推动了产业绿色转型,让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等结出富民“金豆豆”。曾经的生态欠账变成如今的资源红利,生动说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朱鹮就是湿地保护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典例子。在汉中洋县,为了保护朱鹮,当地群众在朱鹮觅食区不使用化肥农药大力发展现代有机农业,改善朱鹮栖息环境。

开展植被恢复、栖息地恢复、有害生物防治、生态补水、清淤疏浚、退耕还湿,同时发展生态旅游、自然教育、水生经济植物种植……陕西摸索出了一条人与湿地和谐共处的发展路子,切实解决了朱鹮保护与百姓增收的矛盾,真正实现了人、朱鹮、湿地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 开启保护新篇章

2021年12月24日,湿地保护法正式公布,并于2022年6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是我国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引领我国湿地保护工作全面进入法治化轨道,开启了保护工作的新篇章。

湿地保护法共有7章65条。该法突出科学基础和管理体制的确立以及规划引领和制度约束的重要作用,从湿地资源管理、湿地保护与利用、湿地修复、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确立了“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建立了覆盖全面、体系协调、功能完备的湿地保护法律制度,引领我国湿地保护工作全面进入法治化轨道。

有了法,就要懂法、守法。2022年5月15日,陕西西安田峪河国家湿地公园举办了“依法保护湿地,守护生命之源”主题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在为期一个月的“依法保护湿地,守护生命之源”活动中,我省共开展湿地普法宣传活动150余次,参与人数累计超过10万人次,动员更多人加入湿地保护的行动之中。

完善的制度建设是湿地保护的基础。大荔朝邑国家湿地公园是陕西重要的候鸟迁徙越冬地和繁殖地。这片昔日的盐碱地成为环境优美的湿地公园,得益于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省、市、县三级对湿地保护的高度重视。2017年陕西省出台《全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对新形势下陕西湿地保护修复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安排。随后,渭南市就通过了地方性法规《渭南市湿地保护条例》。此外,针对黄河湿地保护管理,渭南市还专门印发了《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网格化管理实施意见》,实行四级网格化管理,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根据规章制度,我们实行24小时轮值,巡查人员不但要劝离在这里休闲、垂钓、狩猎的人员,更重要的是打击保护区里的违法采砂、违法建设等行为,让湿地资源不受人为破坏。”大荔朝邑国家湿地公园业务股股长马林介绍。

近年来,我省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建立健全责任落实、严格保护、科学修复和合理利用等机制,不断增强湿地生态功能,有力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一直将扩大湿地保护面积作为重点,制定出台《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全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等一系列保护法规和制度,通过完善保护体系,抢救性保护修复了一大批自然湿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上述诗句描述的是2000多年前中国先秦时期陕西境内黄河、渭河沿线的湿地美景。今天的三秦大地,大美湿地星罗棋布,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记者 申东昕 )


标签:

责任编辑: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