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全国首个县域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发展之路 正文

全国首个县域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发展之路

来源:旋欣头条   作者:综合   时间:2024-03-28 21:45:25

    2020年,全国区域福建省政府正式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县域双方依托泉州晋江市医院建设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福建医院(以下简称“上海六院福建医院”),医疗梵天禅隐全国首个县域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应运而生。中心之路

    为什么在县域成立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县域医院如何补齐短板,发展高位嫁接?当地百姓获得感怎样提升?让我们到晋江当地,全国区域一探究竟。县域

    

    上海六院福建医院。医疗

    为什么要在县域打造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

    家住泉州晋江的中心之路陈师傅今年42岁,5年前他患上双膝痛风性关节炎,发展拍片检查发现,全国区域膝关节周边有大量痛风石,县域关节肿大明显且逐渐出现弯曲不了的医疗症状,严重困扰生活。中心之路其间,发展陈师傅在福建省内多家医院寻求帮助,他得知如果要手术治疗,只能前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而长期治疗需要多次往返,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出行不便也是摆在他面前的难题。今年7月初,得知上海六院关节外科专家沈灏时常来到上海六院福建医院坐诊后,陈师傅前来问诊。很快,沈灏专家团队为陈师傅完成了一台高难度的膝关节置换术。眼下,他已经能够自由行走。

    在当地,梵天禅隐像陈师傅这样的患者还有很多。晋江虽是县级市,但经济发达,产业密集,流动人口多,诊疗需求较大。不过,晋江市医院作为县级综合性三级医院,本身底子薄,同时北临泉州、南靠厦门,大型三甲医院虹吸效应明显,晋江市医院人才招引难,高端人才难以留住。因此,当地患者素有“北上南下”求医的习惯,转外就医比例较高。

    家门口就能看名医,疑难杂症不用跑远门,这是当地群众寻医问诊中相当突出的诉求。如何将高水平医院落地在需求量大的区域,免去当地群众来回奔波的困扰?

    2019年10月,中央四部委联合印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旨在以区域医疗中心为依托,打造医学高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下沉,实现“大病不出省”的目标。晋江与上海两地商贸往来频繁,作为中国“断肢再植”摇篮的上海六院更是本地群众跨省求医的热门之选,但是,一个县级市想要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输入地,并不容易。为了赢得这次合作,晋江市领导亲自带队,多次赶赴上海与六院领导沟通。

    晋江虽为县级市,但在经济、人口、交通等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均是医院发展所需考量的关键指标:全国百强县的雄厚经济实力,为医院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本地人口200多万,侨亲300多万,周边半小时交通圈辐射人群更是达到2000多万,大量的人口对优质医疗服务有着长期稳定的需求;发达的交通网,极大程度方便了上海医生的往来,高铁直达,更是有着可能全国所有城市中最为便捷的空运体系,飞机落地后仅10分钟车程即可到达市中心,从来不必为往返机场浪费大把时间……这些都为双方医院的合作共建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确保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今后有着充足的发展空间。

    在福建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多方努力下,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第二批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有关事项的通知》,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依托晋江市医院合作共建的上海六院福建医院获批,正式纳入第二批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名单。

    科研短板成县域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难点

    2021年上半年,在晋江市医院与上海六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后,双方的合作便迅速展开。很快上海六院便向晋江派出了第一批常驻医护团队。一场由晋江当地政府主建、上海六院主营的医疗改革在上海六院福建医院兴起。

    “创建国内首家县域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这条路没有人走过,会充满诸多不确定性。”上海六院福建医院党委书记王建波说,虽然挑战很大,但希望将其做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板。

    作为一家县域里的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相比其他输入医院,在科研方面的劣势是不可回避的。“科研能力是困扰医院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王建波介绍,科研能力的不足与之前县级医院的定位有关,那时候对于科研的投入和重视自然无法与大型三甲医院相比。

    为了松解束缚,福建省编办对晋江市医院提格,2021年,该院由原先的副科级单位升格为副处级单位,成为泉州市属医院(委托晋江市管理)。

    “提级为泉州市属医院后,理论上科研指标的配给会有一个显著增加。但具体因为涉及多部门,还需要我们自己去积极沟通、做工作,好在现在我们起码有了先决条件。”王建波说,而将来能成为大学的附属医院,则无论是在科研还是医疗方面,对医院实力都将是一个大幅的提升,更是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相辅相成。“但这一块无疑是更难的,需要省内政策上的倾斜,更离不开教育部的支持。”

    骨科为主多学科并进 实现高水平同质化医疗

    前不久,家住晋江、今年50多岁的刘阿姨回家途中遇到车祸,导致头部、右上肢、髋部、左下肢等多处受伤,入院时已经不省人事。经检查,刘阿姨属于创伤性休克,多发性骨盆骨折,左髋关节前脱位。很快,一场由急诊科、介入血管科及骨科医生联合救治车祸创伤患者的案例在创伤中心上演:急诊科医生予扩容补液抗休克,申请输血,完善检查后,介入血管科进行血管造影及血管栓塞,骨科医生同时进行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股骨髁上牵引、骨盆外固定架固定。术后,刘阿姨转入ICU重症监护治疗,三个月后,顺利康复出院。

    高质量的技术水平,是一个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底气。随着上海六院团队的到来,晋江地区的骨科诊疗能力得到了立竿见影的提升。在上海六院福建医院骨科副主任郑勇强看来,通过成立急诊骨科,强化医院骨科和创伤救治体系,加快融合骨科、急诊科两个学科的优势力量,可以有效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升突发骨伤患者紧急救治、骨科急诊患者分诊救治能力。

    据了解,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学科布局开始阶段是以骨科为主,但即便只是骨科手术,单单派驻骨科团队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麻醉、急诊、ICU等相关科室的辅助。作为综合性医院和区域医疗中心的定位,上海六院福建医院应该是具备多学科的救治能力,形成闽南地区以骨科为特色,兼具多学科高水平救治能力的区域医疗中心。

    为了让上海六院福建医院积极与上海六院接轨,逐步实现同质化管理,2021年6月,上海六院与晋江市医院正式启动“薪火璀璨”师徒传承人才培养项目,着手建立起“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上海六院的张清福就是首批专家成员之一。作为晋江人,他主动请缨,回家乡支援医疗建设。回到晋江后,摆在他面前的是人员配置不足、设备单一、超声基础薄弱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为逐一破题,他快速梳理出问题清单,围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考评目标,实施导师工作制度及双主任制度,培养骨干人才。他带领麻醉团队系统学习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分批进行师徒传承式教学,从理论入手,结合临床实践,从简单到复杂,从上肢到下肢,从四肢到躯干,进行系统培训,逐步实行上海六院麻醉技术的平移。

    

    张清福带领麻醉团队临床实践。

    在上海六院专家将技术带到晋江的同时,福建医院的工作人员也分批前往上海六院进修,建立起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上海六院本部和福建医院间人才共享、相互流通的良性机制,以此推动上海六院“管理”“技术”“品牌”三平移。

    据统计,上海六院方面通过派驻四批次常驻团队共23名医护人员,开展“薪火璀璨”师徒传承人才培养项目,累计带动开展110项新技术、新项目,其中“股骨头坏死病灶清除、血管吻合游离腓骨移植的保髋手术”等15项国内领先技术落地。

    科学管理实施“人才兴院”战略

    王建波刚到上海六院福建医院时就发现,医院职能部门和学科建设分类及职责并不明晰。医院并没有学科分类的理念。“没有学科负责人,但每个病区有一个负责人,病区里又同时有不同科室,这就造成了管理混乱。”

    经过内部管理体制重塑和革新,眼下医院规划了31个临床科室+10个医技科室,总共41个临床医技部门,每个部门配备负责人,强化管理职能和职责范围。“职责明晰后,能够让大家拧成一股绳,朝着一个方向不断努力。”王建波说。

    最让王建波头痛的是人才编制问题。“晋江跨县域的人才调动涉及当地编办、人社、卫健等多部门审批,正常流程走下来至少需要一年时间。”王建波介绍,福建省人才编制是跟人走,上海当地医院是采用全员聘用制,人才编制属于医院,医院具有灵活的人事权。显然要将上海六院的人才引进管理模式照搬到晋江市医院,是行不通的。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当地政府及多部门协同配合下,晋江设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专场招聘会、开辟人才招引绿色通道、人事调动设置时限……“在现有体系不变的情况下,这些举措出台及落地,已经迈出了很大的一步。”王建波说。

    在今年一场招聘会里,王建波欣喜地看到,应聘人才的学历明显提升,原来多数是本科生,目前来应聘的全是硕士以上学历。

    眼下,医院已建成张长青教授修复重建外科、徐建广教授脊柱外科、赵金忠教授运动医学科、马燕红教授康复医学科、贾伟平教授内分泌科等5个名医工作室,新增5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六院品牌辐射效应初步形成。

    

    张长青教授现场带教。

    

    贾伟平院士现场看诊。

    据统计,2020年1月至8月,晋江当地外转就诊率为3.08%,2023年1月—8月,当地外转就诊率下降到1.16%。泉州市域外来晋江就诊人数同比增长近2倍,国内其他省份及境外人员来晋江就诊人数同比增长近3倍。(文/图 张鸿鹏 陈丹红)

标签:

责任编辑: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