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休闲 >一“柿”成 事事成 正文

一“柿”成 事事成

来源:旋欣头条   作者:娱乐   时间:2024-03-29 02:12:39

原标题:一“柿”成 事事成

刘门村一串串红彤彤的柿柿饼正在晾晒。耿亚伟摄

□河南日报记者董学彦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烜

12月4日,成事事成汽车沿着蜿蜒的柿天命如意山路,驶入了禹州市磨街乡刘门村。成事事成距村口不远处,柿联排搭建的成事事成一座座大棚里,一串串红彤彤的柿柿饼正在晾晒;远方的山坡上,是成事事成一眼看不到头儿的柿树林……

“柿子就是俺村的‘金疙瘩’。”刘门村党支部书记李海亮说,柿“跟其他村不一样,成事事成俺村富过也穷过,柿天命如意现在算是成事事成走上了振兴的道路。”

刘门村以前是柿一个远近闻名的“煤窝窝”,4.5平方公里的成事事成土地上有9座煤矿,村民大部分在矿上上班。柿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2009年,刘门村最后一座煤矿被关停,习惯靠“煤经济”吃饭的小山村失去了“动力源”。

阵痛逐渐显现:常年开采煤炭,使刘门村的生态环境恶化,山上植被遭破坏,地下水水位下降,耕地资源枯竭。刘门村很快由富转贫,成了省定贫困村。

转型之路,难言轻松。起初,刘门村“两委”发动全村在退耕还林的近千亩荒山上种植了柿树,但是由于不懂技术和市场,他们当时选择的黄金柿含水量较大,做成的柿饼和柿子醋品质不佳,市场滞销。

“不转型就是等死,而转型也要有方向和方法。”汲取了第一次的教训,村“两委”在广泛征求民意、外出考察取经的基础上,选中了甜度高、营养丰富的尖柿作为新的突破口,先进行小规模试种,设立了30亩“党员干部试验田”。

为了补上种植技术方面的短板,他们邀请省市专家组建了“技术服务团”。来自许昌市的林业专家毕巧玲等人结合刘门村的土壤、气候、海拔,摸索出了一套种植方法,并且手把手教给村民。

2015年,刘门村试种的尖柿挂果,一个个成熟的柿子色泽橙红,果肉甘甜,口感极佳,不到10天便销售一空。

“党员干部试验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2016年刘门村尖柿的种植面积就达到800亩,2017年增至1300亩……到了今年,打出了品牌的“刘门尖杮”种植面积达到4100亩,其中挂果1850亩,柿子产量接近40万公斤,加工柿饼10万公斤、柿子醋2万公斤,已在郑州、许昌等城市设立了15个销售点。

刘门村顺势而为,先后引导成立了“绿航”“三阳”“众颖”等5个农业合作社和禹州市柿柿如意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了柿饼晾晒大棚、柿饼加工厂、柿子醋窖藏车间等,探索出“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带动了120名贫困人员就业。

“没有柿子,就没有俺现在幸福稳定的生活。”实现脱贫摘帽的刘门村村民袁国长说。他家仅尖柿种植一项的年收入就超过2.5万元。

一“柿”成,事事成。富裕起来的刘门村,着力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努力打造“魅力刘门”。

“这几年,村民的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生活质量大幅提升。”李海亮介绍,为了让群众生活更加便利,刘门村修缮了学校和村卫生室、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建设了戏曲大舞台和游园,“硬件”不断完善。

“接下来,刘门村将围绕柿树种植,在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品牌影响力、开发柿饼附加产业上做文章,践行‘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带领村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越走越稳。”李海亮信心满满地说。

标签:

责任编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