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将对北京碑刻“摸家底” 专项普查持续两年 提出制定保护措施 正文

将对北京碑刻“摸家底” 专项普查持续两年 提出制定保护措施

来源:旋欣头条   作者:综合   时间:2024-03-29 03:39:42

原标题:将对北京碑刻“摸家底” 专项普查持续两年 提出制定保护措施

北京地区现存民族文字碑刻保护普查工作近日启动。摸家底市文物局将组织专家为本市范围内16区存在的将对民族语言碑刻摸清“家底”,掌握碑刻文物的北京碑刻保护转生海贼变成史莱姆保存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立北京民族语言碑刻的专项制定基础数据库,提出保护建议,普查制定保护措施。持续措施

北京地区现存大量以汉、两年满、提出蒙、摸家底回、将对藏等民族语言文字镌刻的北京碑刻保护碑刻文物,是专项制定北京历史上各民族交流融合发展的珍贵实物见证。本次保护普查涵盖16区内不可移动民族语言碑刻文物及馆藏文物,普查普查内容涉及碑刻文物的持续措施转生海贼变成史莱姆名称、位置、两年数量、年代、保护状况等。

今年内,文物部门将完成60通碑刻文物的保护普查和数字化采集测绘,其中一部分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内露天展示,另一部分在平谷区、延庆区、密云区、怀柔区、顺义区、门头沟区、房山区等远郊地区实地保存。据介绍,由于这些碑刻文物处于露天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风化现象,受风吹日晒雨淋,多数碑刻字体已逐步风化并变得模糊不清,长期发展下去,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文物工作者将充分保障文物本体的安全,根据保存现状和保存环境,有针对性地制定技术方案,在需进行保护的碑刻文物周边“一对一”设置采集场地,采用激光三维扫描、数字摄影等技术,原地对碑刻文物进行“非接触”测量记录,全方位采集高精度数据。

通过保护性普查,采集到的碑刻文物信息将为文物部门提供数据支撑。文物工作者将完成三维点云、正射影图像、数字拓片、微痕增强图等数据处理,为碑刻文物保护、科学研究、虚拟展示等工作提供精确详实的数据资料;通过实地调查,采用图纸、统计表、现状照片等方式全面记录石碑文物的病害情况,在此基础上“量身”制定科学保护建议及措施;同时,采集全景影像并制作碑刻导览地图,便于文物部门进行科学监测和管理。

未来两年,专项普查将一直持续,更多数量的碑刻文物将纳入普查和保护范围。文物部门将建立北京民族语言碑刻基础数据库,编制普查和保护报告等。

新闻延伸

打开历史文化之门多了把“钥匙”

《房山碑刻通志》全卷出版发行

今天(8月5日)上午,《房山碑刻通志》全卷出版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房山段)碑刻文献研究成果发布会召开。不久前,由房山区总体策划,文化学者杨亦武编研、著述的《房山碑刻通志》卷六、卷七、卷八出版发行。至此,全部八卷《房山碑刻通志》完成出版发行。

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房山段)建设的重点文化工程,《房山碑刻通志》被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列入2019、2020、2021年“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点任务清单”,《房山碑刻通志》卷一至卷八的编研出版全部完成,标志着该项“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点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房山碑刻通志》共八卷,总字数达210万字,收录了全境25个乡镇(街道)的碑刻。这些碑刻分布145个村、1个社区。《房山碑刻通志》先后分三次出版:其中2018年完成卷一、卷四的编研出版;2020年,完成卷二、卷三、卷五的编研出版;2021年12月至2022年,完成了卷六、卷七、卷八的编研出版。

房山区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特别是碑刻众多、年代久远。历代碑刻数量居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内各区之首,现存的碑刻、碑刻拓片达到875件,历史年代自北魏、北齐、隋、唐、辽、金、元、明、清,直至民国。编研调查完整系统的碑刻史料,对勾勒出房山历史文化的全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房山碑刻通志》研究项目由文化学者杨亦武具体承担。杨亦武集40年对房山碑刻及房山历史文化的研究积累,伏案10载,旁征博引,修校9次,查疑补正、最终完成875件碑刻的抄录、整理、编目、分类、考证,完成《房山碑刻通志》编研出版,形成涵括房山全境碑刻的地方碑刻文献体系。

房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房山碑刻通志》是读者打开房山历史文化之门的一把“钥匙”。《房山碑刻通志》全卷出版发行,标志着房山区进一步推动了文化成果转化,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了历史文化支撑。(李祺瑶 张骜)

标签:

责任编辑: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