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冬奥场馆 青年建设者们在这里点亮青春勋章 正文

冬奥场馆 青年建设者们在这里点亮青春勋章

来源:旋欣头条   作者:时尚   时间:2024-03-29 04:38:26
编者按:北京冬奥会完美闭幕,冬奥冬奥会各场馆、场馆春勋设施、青年性格编码师保障机构也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建设保障任务,准备迎接冬残奥会的点亮青到来。让我们走近参与冬奥会场馆及配套工程的冬奥建造或改造项目的青年建设者们。他们一丝不苟,场馆春勋尽心竭力,青年用工匠精神铸就顶级建造技艺。建设今天,点亮青大家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冬奥冬奥场馆打卡语录!国家体育馆改建项目建设者——功成不必在我,场馆春勋功成必定有我!青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建设国家体育馆承办部分冰球项目的点亮青比赛。2月3日,国家体育馆迎来首场比赛——女子冰球小组赛,国家体育馆也因北京冬奥会而焕发新生。我是邢承喜,是国家体育馆2022冬奥会改建项目总工程师。国家体育馆是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比赛场地,是中国体育健儿取得金牌最多的一个场馆。历经两年,场馆全面升级改造,性格编码师成为冬奥会冰球比赛的场馆,服务于北京冬奥会男子冰球项目全部赛事、女子冰球部分赛事及冬残奥会冰橇冰球部分的赛事。我们组建了专门的保障团队,下设机电、后勤保障、弱电、土建、场外服务5个保障组,制订《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冰球保障服务方案》以及各项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仔细查找问题并及时纠正,为冬奥会全力保驾护航!我接到这个项目的时候喜忧参半,除激动之外,更多的是感到压力山大,因为主场馆是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一个比赛场馆,后续在运营过程中经历了3次比较大的改造,加上其间的一些小改动,导致我们当时拿到的一些图纸和现场实际几乎是完全不一致的。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摸清现场,进行全现场摸排核对。但是场馆场地狭小、管线复杂,而且当时还不能断电,需要保障场馆的正常运营,这些给摸排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场馆管线的位置距离地面高且房间内有使用的机组,高处作业复核准确性差且安全风险高,为解决此问题,我们发挥了年轻人多的优势,采用3D扫描仪测绘扫描既有管线情况,通过软件直接生成图纸,青年工程师们点子多、执行力强,我们最终快速、安全、准确地解决了管线复核的难题。项目当时30多人,从开始排查到排查完毕,花费了90多天。不过,这些努力是值得的。摸排结束后,项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图纸深化,保障冬奥会工程保质保量完成。经过改造,整个场馆已经华丽大变身了。今天,看着冰球决赛正在这里进行,我觉得很自豪,没有辜负青春。在这个场馆的建设过程中,我带领的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但是青年工程师们用实际行动完成了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事实证明,我们可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冬奥会延庆赛区标志塔建设者——蜘蛛人悬空百米作为北京冬奥会的标志性景观,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标志塔又被称作海陀塔,如冰雪结晶的飘带螺旋舞动,塔顶设置了高17米、宽38米的巨型立体奥运五环标志,与标志塔整体呈现为奖杯形态。标志塔也与小海陀山上的冬奥会场地遥相呼应,在其北侧1200米是东西方向的京张铁路,在来往动车上都能看到完整的塔身形态。我是武俊臣,是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标志塔项目安全总监。标志塔位于延庆区太阳能发电研究基地,作为冬奥会赛区沿途的亮丽风景,它展示出完美的视觉效果。滑雪主赛场和标志台遥遥相对。在建造的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就是这里的风实在是太大。而高空吊装最忌大风,为了克服风力对高空作业的影响,项目部将作业时间划分为有风时段和无风时段,在无风时段全力赶工,有风时段排查安全隐患、集中技术论证,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在这里,16台吊车同时开工,7个吊篮同时运作,10余个蜘蛛人悬空百米。我们采用的是全方位、全过程、同作息的安全监管模式,红头盔成了这里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大家深蓝色的工装被风沙尘土清洗得发白了。针对高空作业人员的作业需要,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严格的安全技术措施,我们安全员全部上吊篮,检查试验,使用确保万无一失后,才交由实际操作的工友们实施。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月7日,整个项目吊装全部完成,然后五环屹立在塔顶上的时候,我特别高兴,因为那一天也是我的生日。那天,我心里也舒了一口气,顶着这样恶劣的天气,我们把这样一个艰苦的、高难度的工作圆满完成,这对一个安全人来说,是最好的生日礼物。首都体育馆改造项目建设者——工程如在刀尖上跳舞首都体育馆改造工程从2018年年底开始,2020年年底正式竣工,经过1年的压力测试,顺利通过奥运场馆达标检测并投入使用。我是张英豪,是北京冬奥会首都体育馆改造项目土建工程师。首都体育馆始建于1968年,曾是北京最大、功能最齐全、适用范围最广的综合性体育馆,这座60后场馆承载了很多难忘的记忆。本届冬奥会首都体育馆承接了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赛事项目。老馆翻新,历来是一道难题。我们秉承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修旧如旧理念,通过3D扫描还原出建筑模型、摸排现场实际情况反馈数据、比对数据进行模型修改,经过上百次的反复纠偏校核,最终达到模型与施工现场100%契合的效果。由于场馆承接的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两项赛事对场地硬度、冰层厚度的要求不同,我们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蒸发冰场技术,成功将冰面切换时间缩短为2小时内。12台二氧化碳压缩机同时运作,冰场一次性浇注成型,平整度在3毫米之内,1800平方米的冰面无一条裂缝。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更大程度提升了冰面软硬度和温度的均匀性,我们还结合盘管优化、土建设计,将冰面温差控制在±0.5℃,以保证整体冰面硬度基本相同,再配上场馆内的除湿系统,更利于运动员创造佳绩。场馆顶部安装了悬挂超薄膜单元系统,搭配声光电全新投影技术,在比赛过程中为观众营造出梦幻视觉体验,此外看台座椅采取并列式排布,调整了腿部空间与座椅间距,冰场四周的除湿系统及空调系统让冰面、室内、屋顶以及观众席处于不同的温度,既保证了运动员的训练比赛,也保证了观众的观赛舒适度。冬奥会赛事期间,场馆被称为最美冰场。改造建设中最难的点是场馆结构,要利用原结构柱将局部南斯拉夫结构改造为框架结构,这也是国内首次大跨度南斯拉夫结构体系体育馆改造,稍有不慎整个馆就会崩塌,可以说是在刀尖上跳舞。机械上场作业的时候,心都提到嗓子眼了,眼睛不敢眨一下,生怕一眨眼工夫梁柱会开裂甚至断掉。我们每天会定期3次观测结构变形情况,工程的安全和质量风险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最终30根现有梁柱零损伤。作为中建的年轻一员,可以参与到冬奥会工程的改造建设,为祖国贡献一份自己的青春力量,努力将最好的冬奥会比赛场馆提供给我们的运动健儿,这就是我的爱国方式。对青年建设者们来说,场馆荣耀绽放时,他们已然退居幕后。但每一场比赛的顺利进行,都像一枚无形的勋章,在他们的心里闪着光芒。从面对一个个难题之初的无助到攻克后的从容,这一个个青年建设者和一个个场馆,何尝不是另一种双向奔赴,建设者成就场馆的华丽变身,场馆成就着建设者们的成长和超越。青春的蕴蓄、抽穗、拔节,就藏在一个个难题的克服过程中。愿这家国盛事,留给你我的,不仅有竞技荣光,还有向上的力量。(通讯员吴琦、欧阳琨玥、李萍、李维、张夏青、 朱敏对此文亦有贡献)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沈秋阳 记者 杨月

标签:

责任编辑:探索